資料來源:中國網
近百名動物保護者聚在深圳市布吉蓮花路的“方記貓肉丸店”前抗議該店當街殺貓。抗議者胸戴白玫瑰,舉著條幅、拿著自製宣傳牌,並向路人發放宣傳單,倡導市民“抵制不良飲食觀念,拒絕吃貓狗肉,做文明都市人”,“愛護小動物,尊重生命”,並向周圍居民發放《給深圳市民的一封信》,呼籲重視“貓狗是人類的伴侶動物,拒吃貓肉狗肉是對生命的尊重”。據稱,在眾多愛貓者的聲討聲中,該貓肉丸店老闆于當天下午5時撤下了門前的“方記貓肉丸”塑膠招牌,並關閉店門離開。
從整個事件來看,宰售貓肉的店老闆多少有些“無辜”,因為中國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不可以殺貓和吃貓肉,而在廣州、深圳一帶,吃貓肉、狗肉似乎也是一種由來已久的飲食習慣。從維護個人權利來說,每個人都有吃貓肉或不吃貓肉的自由,他人都無權“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此起“聚眾抗議”的事件意義重大。從社會參與的角度來說,這種“多管閒事”更見證了中國社會力量與社會理性的成長。
近來,有關“網路暴力”的討論充斥網路與平面媒體,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暴力”更多是一種民意表達。當部分愛貓的網友聚集在一起,走到大街上表達自己的抗議與憐憫時,同樣是在展示一種民意。
應該說,任何公序良俗之形成、任何社會之成長、任何國家之可持續繁榮皆有賴於公共的真實表達,有賴於公共話語空間的形成與各種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關於這一點,早在幾百年前,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如果美國沒有那麼多公益性的維權組織和各種慈善機構,那麼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早被利益和資本的瘋狂追逐擊垮了。
換言之,任何國家的政治力量(權力)與經濟力量(資本)都不可能包辦國家的一切,來自社會力量的自我救濟更不可低估。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說國家是艘“泰坦尼克”號一般龐大無比的客輪,那麼各種社會力量就是桅桿上的忠實瞭望者以及備用的救生艇。其積極作用在於,它們不但可以及時地指出危機之所在,更可以在危機來臨時盡最大可能挽救生命、重建生活,使一個時代不至於同船覆沒。
轉型期的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更意味著舊傳統的“禮崩樂壞”與新文化的形成,意味著危險和機遇。在此過程中,各種力量都會出來角力,務求擴大自己的現實利益、張揚自己的審美情感。不可否認的是,較政治力量(權力)、經濟力量(資本)相比,中國的社會力量的培育以及社會的自我管理尚處於起步階段,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如該起抗議事件的組織者所說,此次活動他們要採取理性原則,抗議者在該貓肉丸店前用擴音器宣傳,吸引了很多路過的小學生和家長,一些小學生也對當街殺貓的行為表示抗議。但是,在具體過程中,也有部分情緒激動的抗議者闖入方記貓肉丸店,要求老闆把小貓放出來。應該說,這種“闖入式抗議”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造成了對他人權利的侵犯。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否定整個“抗議”事件的現實意義。
因此,以見證中國社會力量成長的名義,當我們回到這起“抗議”事件本身,我們最需要討論的不是愛貓者的“抗議”是否“有理”,也不是“方記貓肉丸店”面對公意時是否“政治正確”,我們真正最需要肯定的是民眾可以通過自己預設的理性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社會性表達。同樣,這種表達未必完全“政治正確”,但它卻是可以推動中國進步的源頭活水。
意見:佐倉吹雪
回覆刪除中國有部份地方的人,竟然吃貓肉和狗肉!這種事情實在太可怕、太震撼、太殘忍了!
自小我就在日本生活,我不太清楚中國文化到底是怎樣?作為一個日本人來說,生命是無價啊!生命是非常寶貴的,不僅是人類,連小動物也一樣!從小開始明白什麼動物可以吃(供人類食用),什麼動物是不能吃的,這是根據動物的飼養方式和對待動物的手法來劃分。好像豬、牛、羊、雞,魚、鴨等,都是集體飼養,而且養起來是數百隻計的,自古就成為給人類吃的肉類。至於貓和狗,飼養方式不是給人類吃,而且貓和狗都受到人類純化,成為家貓家犬,是人類的「寵物」。養小貓小狗,甚至小兔、倉鼠、金魚都是寵物,不是食物,主人甚至把寵物當做自己的親人或朋友一樣。好像狗,還有在社會的功能,守門口、導盲犬和幫助主人做事的任務。
你會不會殺了哥哥和妹妹來吃?當然不會。
或者中國人有另一套飲食文化吧,中國人吃貓狗可以追溯幾千年,狗肉又名「香肉」,連皇帝都愛吃。我不太理解,我只知道貓和狗,甚至一些野生動物,貓頭鷹、穿山甲、鹿,本來就不是給人類吃啊。一想起有人吃這些動物,而且吃得好似沒有感覺的,總覺得十分殘忍、無文化、不文明,像野蠻人一樣。
中國人有一句「凡背部向天的動物皆可以吃」,大概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吧。
那麼日本人也一樣吃吞拿魚和藍鯨,愛斯基摩人吃海豹肉啊,一樣是殘忍。對的,飲食文化是沒有得比較,沒有對與錯。在某一個文化中成長,自然覺得很正常。唯有是接受時,也盡力去宣揚保護動物的觀念,盡量不再吃這些東西,用其他食物代替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確有「凡背部向天的動物皆可以吃」的說法,因此,不管是我們常吃的豬肉、牛肉,還是稀有的野生動物,例如穿山甲、娃娃魚等,只要是背部朝天的,中國人都有可能把牠們放進自己的嘴裏。其實,除了中國外,韓國也有吃狗肉的習慣,在2008年更考慮推行「吃狗合法化」,雖然當地政府承諾只能吃飼養的「肉狗」,不會吃寵物,但仍惹來極大的爭議。
回覆刪除為甚麼牛、豬等動物在供人食用時,不會遭到激烈的反對,但吃貓、狗這些「寵物」就會引來強烈迴響?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人類把主觀的感情投放到寵物身上。Tom Regan在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一文中提及,雖然動物的權利一直受到忽視,但對於某些物種,例如鯨魚、海獅等,因人類對牠們存有特別的感情,對牠們的關注較多,所以當有人傷害這些動物時,就等於傷害了維護牠們生存權利的人,因此我們有責任避免這些動物受到傷害(http://www.webster.edu/~corbetre/philosophy/animals/regan-text.html )。既然寵物被視為「人類的朋友」,食用牠們的肉肯定會惹來很多人的不滿。
十分同意同學的說法,飲食文化是國家文明的表現之一,不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文化,但身為一個文明人,我們應盡力去維護動物的權益,減少不必要的殺害。
意見:佐倉吹雪
回覆刪除十分贊同你的說法。中國人吃貓吃狗,還有一些野味,其實那些 "動物" 所提供的營養,在其他食物也能獲取得到,用不著吃貓吃狗和吃野味吧。
要是某國家立法可以吃 "肉狗",那麼狗的品種又是另一個考慮因素,到底是吃唐狗、貴婦狗還是金毛尋回犬?想起來真痛心,怎能忍心下殺手呢?真的希望全世界人可以尊重所有動物和寵物。即使是劏豬殺鴨,也應該盡量減少牠們的痛苦。牛、豬、羊和雞鴨獻給自己的生命供人類食用,大概是上天給牠們的使命,也是給人類的恩賜。
所以日本人吃飯前的 "いただきます"(i tada ki masu)是一句向上天和食物的恩賜作感謝,而不是 "我不客氣啦"、"我開動了" 這個意思。
意見: 劉映南
回覆刪除我都同意罷吃魚翅。首先漁民殺鯊魚取魚翅的方法大殘忍。由於鯊魚肉市價只值鯊魚翅的五十分一。漁民捕取魚翅時,往往只割去魚鰭,然後把魚身丟回大海。結果,有些失血過多而死,有些不能正常游動,被其他海洋生物襲擊而死。以下是有關漁民捕取魚翅的真實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2uQ1iWZgve8
而且香港人每年對魚翅的需求驚人, 年長的鯊魚早就已經吃光, 漁民開始暴殺幼鯊。若果大家仍不停止吃魚翅, 鯊魚都快將滅種。我們為什麼不停止吃魚翅呢?其實魚翅營養成分是可以用其他食物取代的。它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膠原蛋白以及脯胺酸。如果僅取蛋白質一項進行比較,每100克幹魚翅所含蛋白質為83.5克,要比很多含蛋白質較高的食物如雞蛋(12.7克)、瘦肉(21.7克)、花生(25克)、黃豆(35克)高出許多,然而魚翅所含的膠原蛋白屬於不完全蛋白質,人體很難吸收,必須要與禽畜肉以及蝦、蟹這些含有較多色氨酸的食材搭配,其高蛋白營養價值才能體現出來。而且,魚翅的膠原蛋白量還不如豬皮、牛皮多,脯胺酸含量在很多動物軟骨組織中也有。所以,有魚翅營養價值與魚凍、肉凍差不多的說法。
LAU CHI HO說:
回覆刪除我是不贊同吃貓、狗,以致野味的。因為不需要,也破壞地球生態平衡,也殘忍。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看,地球上有民族確實把一些匪而所思的動物視作珍品,例如中國人、韓國人吃貓狗、東南亞人吃蟲子、吃鴨子蛋等等、蘇格蘭人吃牛眼等等。他們的文化並沒有不允許他們吃我們覺得奇奇乖乖的東西,甚至自古都視這些食物為理所當然的食物。
日本人也有類似的風俗,大規模在海洋以殘暴的方式屠殺鯨魚,各國都予以譴責並反對,但日本政府依然漠視,並繼續以科學和保護固有文化之名繼續殺鯨。
所以我們看一樣事情的時候,是否也要考慮到別國的觀點呢?
Reply to 2010年5月6日上午5:12 WONG SIN MEI
回覆刪除This may be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pets, leading us to consider it's sinful to eat them.
The social relations may make the lives of our pets more joyful and meaningful. As a result, they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personhood.
I think even nowadays in the 21st century, many of the animals still do not have any rights. Only in some cases, there are only a few species like dogs and cats are given some legal protection in some countries.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evel discrimination in animal rights. They are considered to have different value, and not equal. We only choose or cherish those which can help us and those which have high abilities, those which we can build a relationship with. In many of the cases, their inner worth is ignored, so perhaps that is the reason why when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kind of values these animals provide us, they will end up becoming our food.
回覆刪除